7月,玉米田间陆续有蚜虫发生,本文介绍蚜虫的发生与防治,降低危害损失。 蚜虫,老百姓俗称起腻、起蜜,分有翅、无翅两种类型,蚜虫的繁殖能力强,1年10-20个世代,在夏季温暖条件下,完成一个世代只需4-5天,生殖方式多样,可有性、无性生殖,也可产卵或直接产出幼虫。 危害症状 成蚜、若蚜刺吸植株汁液。玉米拔节期,危害新生的心叶,在玉米上繁殖,在展开的叶面可见到一层密布的灰白色脱皮壳,这是玉米蚜虫危害的主要特征。抽雄期前后,危害玉米雄穗,造成空秆或小棒,穗期除刺吸汁液外,发生严重时蚜虫密布于叶背、叶鞘和穗部的穗苞或花丝上取食,排泄的“蜜露”,黏附在叶片上,引起煤污病,在叶面形成一层黑色的霉状物,影响光合作用,千粒重下降,引起减产。同时蚜虫大量吸取汁液,使玉米植株水分、养分供应失调,影响正常灌浆,导致秕粒增多,百粒重下降,在苗期还能传播病毒病。 发生条件 蚜虫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有一定的关系,干旱年份往往发生较重,一般6月下旬蚜虫由其它寄主迁往玉米,进行大量繁殖,迁移数量也是发生轻重的一个因素。 防治指标 提醒农户要及时到地里查看,当玉米拔节期,发现中心蚜株喷药防治,可有效控制蚜虫的危害。在盛发期当有蚜株率达30-40%,出现“起油株”时应进行全田防治。 防治方法 清除田间杂草,减少田间寄主。 种子处理,使用含吡虫啉、噻虫嗪等成分种衣剂进行包衣,可有效降低前期蚜虫密度。 在蚜虫发生达到防治指标时,可用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均匀喷雾,也可用下列药剂: 25%噻虫嗪,4.5%高效氯氰菊酯乳油,25g/l溴氰菊酯乳油。 施用方式:建议使用无人机进行喷洒防治,可结合喷洒叶面肥、化控药等一起防治。但要注意药剂之间是否可以混合,同时做好防护,保障人身安全。 |